有日本網友說,日本2023年名義GDP世界排名跌出前三,這和自民黨內部發(fā)酵的黑金丑聞可以稱為當下日本社會的兩場“地震”。被詬病已久的政治頑疾,正有可能成為岸田政權的“掘墓人”,沖擊性不言而喻。相比之下,GDP被超越這件事,有著多樣化的視角。
2010年日本GDP被中國超越。時隔14年,落后于德國跌至世界第四。更有研究機構指出,不久之后,日本還將被印度趕上,世界第五的位置“已在前方不遠處招手”。未來,印尼、巴西等越來越多的國家都將是日本的有力對手。在多重因素綜合作用下,經濟總量此消彼長或是必然之勢。但同時,時代復雜變化,如何“以GDP論英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多數日媒認為,日元貶值和經濟低迷的長期化是日本GDP不敵德國的兩大原因,而包括德媒在內的不少西方媒體則更趨于冷靜和淡定,聚焦日本到底疲軟的是經濟還是企業(yè),抑或是消費,意在做更多細化的區(qū)分性解讀和剖析。
綜合來看,新挑戰(zhàn)面前,日本正在重新審視如何走出新的“富足之道”。依筆者之見,如何定義日本經濟和社會的新富足目標,也正是日本經濟和產業(yè)未來重要的新著力點,值得關注。
首先,不斷創(chuàng)造收入和消費良性循環(huán)的利好。大和總研等日本研究機構紛紛指出,國內消費和投資不足是掣肘日本經濟向前走的重要因素。收入增長不敵物價上漲正成為困擾日本國內消費市場的“絆腳石”。春季在即,爭取收入待遇提高的“春斗”也被視為日本經濟新一年更具看點的“風景線”之一。《日本經濟新聞》評論指出,再次讓消費“燃”起來,是經濟成長的必要條件??梢灶A見,包括房產、餐飲、旅游等在內的服務、消費市場,勢必會成為日本經濟下一步扭轉GDP跌勢的“主戰(zhàn)場”。個體收入和消費的“雙旺盛”如果能夠實現,將為日本經濟帶來新的利好。
其次,加快變革過程中的生產率再提升。日本NHK電視臺近日報道指出,“生產率低迷”是擺在日本經濟面前的一道“老作業(yè)”。根據日本生產性本部統(tǒng)計,日本單位勞動生產率在經合組織38個成員國中排名第30位,創(chuàng)1970年以來新低,和位居第11位的德國相比尚有差距。包括服務業(yè)、制造業(yè)在內特別是前者的電子化和效率性仍有相當大的改善空間。下一步,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技術的進一步運用和活用是不可逆的趨勢,也有望成為日本經濟尋求新增長點的動力源之一。
最后,對人的投資是最大的“命題作文”。日媒指出,人口老齡化、少子化加劇導致的人口減少才是日本經濟在長期視角下面臨的根本結構性矛盾。日本政府將2030年視為扭轉局勢的“最后機會”,岸田政府的“兒童未來戰(zhàn)略”落地,著眼擴大兒童補貼、大學費用減免、帶薪產休假力度提升等系列措施。從另一個角度看,對下一代的投入,也成為能否吸引包括外國在內更多人口、人才助力日本經濟的關鍵之一。畢竟,日本的目標不僅是打造宜居之地,更要重塑聚才之國。
GDP的數字起伏,是一次國力較量,也是一場命運之爭。更要看到,數字背后,如何定義因經濟而起的產業(yè)、市場和人才之變才是關鍵。也在加快轉型的日本經濟,顯然既有挑戰(zhàn),也有機遇。(作者:蔣豐,中宏觀察家、《日本華僑報》總主筆)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