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進入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共同富?!背蔀樾聲r代的重要發(fā)展目標。而“高質量發(fā)展”和“三次收入分配”作為實現共同富裕的核心戰(zhàn)略,被多次強調。因此,什么是高質量發(fā)展?如何理解發(fā)展與分配的關系?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實際上,發(fā)展與再分配之間一度是存在張力的,任何一個階段都是試圖在平衡兩者的基礎上,傾向于某一方面。比如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的發(fā)展戰(zhàn)略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就是將平衡的天平向發(fā)展傾斜;21世紀以來,開始重視再分配的作用,用于社會福利的財政支出大幅增加,正因如此,有經濟學家和企業(yè)家呼吁要“警惕高福利陷阱”。
然而本文首先想闡明的是,上述的討論和爭論都是將“分配”和“再分配”單純理解為收入和財富。如果我們以勞動力市場為中心,從過程上向前后延伸就會發(fā)現,可以“分配”和“再分配”的東西不止收入和財富,這也為我們理解“共同富裕”背景下的“分配正義”、以及調和發(fā)展與再分配的矛盾,提供了思路:
首先,在進入勞動力市場之前,需要公平再分配的是能力。以往關于分配的討論都是從勞動力市場的初次分配談起。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勞動力在進入市場之前就存在能力不平等,而且這很大程度上是結構化問題而非個人問題。比如美國人類學家劉易斯的研究就揭示了貧困文化代際傳遞的現象。該現象的實質是市場入侵生活領域,使弱勢群體對于自己的人力資本投資乏力,造成參與勞動力市場的能力不足,在缺乏干預的情況下,這種現象就會固化為社會和文化問題。因此在進入勞動力市場之前,有必要針對“能力培養(yǎng)”進行干預。最基本的人力資本干預手段是教育和健康服務,作為發(fā)展中國家,我國在這兩方面的經驗曾經獲得國際組織的高度認可;但是也不可否認,目前的制度安排既有不適合新形勢、新需求的滯后之處,也存在不平等問題。此外,職業(yè)培訓是越來越重要的一項干預手段,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尤其如此。因此要通過教育、健康服務、技能培訓等公共服務,對能力培養(yǎng)不平等進行針對性的主動干預,即進行“能力再分配”。
其次,在勞動力市場中,需要公平分配的是機會。勞動力市場主要進行的是收入的初次分配,然而要保證初次收入分配的公平,其前提是勞動力參與市場的機會的平等。正如十九大報告所言,要“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社會性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自身發(fā)展的機會?!蹦壳霸谖覈膭趧恿κ袌錾线€存在著一些或明或暗的就業(yè)機會和待遇的不平等現象,比如性別歧視、生育懲罰、戶籍障礙、體制內外的待遇差異等。因此,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19年底發(fā)布了《關于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在戶籍制度、用人制度、檔案服務等方面做了改革部署。
再次,在勞動力市場初次分配之后,需要公平再分配的是收入。收入再分配主要是以稅收和社會保險費為籌資渠道,通過社會福利制度實現。從福利支出水平看,我國距“高福利”相差甚遠,無需擔心“高福利陷阱”。那么我們需要思考兩個核心問題:首先,有限的福利資源應該優(yōu)先分配給哪些人?進入21世紀,我國開始建設普惠型社會福利體系,目前福利內容和人口已經實現全覆蓋。進入新時代,在全球化競爭壓力和“經濟新常態(tài)”的新形勢下,社會政策更加強調對經濟轉型的“托底”作用——既要全面地“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又要有重點地“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注重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將有限資源重點投入到“?;尽鄙?。其次,福利支出是否有效縮小了收入差距?隨著財政投入在醫(yī)療保險、養(yǎng)老服務等領域的不斷增長,這些服務的可及性也在明顯提高。然而由于城鄉(xiāng)、戶籍、身份區(qū)隔依然存在,因此有些福利資源的分配流向了中高收入層,其作用是增加、而不是縮減了初次分配造成的收入差距。這被稱為“負福利”。從上述兩點來說,公平的收入再分配,從個人層面意味著充分的社會保護,從社會層面意味著更為平等的收入水平。
綜上所述,共同富裕從靜態(tài)的角度講,就是高水平的平等;從動態(tài)的角度講,就是高質量的發(fā)展;而動靜的結合,就是發(fā)展與平等的調和。因此在共同富裕背景下的“分配正義”,就是在勞動力進入市場之前,通過能力建設,實現公平的“能力再分配”;在勞動力市場之中,通過消除各種壁壘,實現公平的“機會分配”;在勞動力市場的初次分配之后,通過完善社會福利制度,實現公平的“收入再分配”。通過這三個階段不同內容的公平分配和再分配,既使社會煥發(fā)發(fā)展的活力,又使所有社會成員共同分享發(fā)展的果實,謂之“共同富裕”。
(文:房莉杰 中國人民大學共同富裕研究院研究員、國家發(fā)展與戰(zhàn)略研究院研究員、社會人口學院教授)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